为掌握“麦德姆”21号台风后主产区生产、采收、销售及市场运行实际情况,科学评估产业动态与面临问题,为国家香蕉(芒果)产业技术体系提供决策参考,国家香蕉(芒果)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下称南宁站)组织团队与10月22-23日赴核心产区开展了本次专项调研。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走访、与基地负责人及蕉农面对面交流、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重点考察了南宁市武鸣区、西乡塘区、隆安县等广西香蕉主产区多个具有代表性的香蕉生产基地,详细了解采收进度、果品质量、地头价格、成本构成、市场供需及采后处理等情况。
1.生产与采收情况
采收进度:当前广西香蕉正处于年度集中上市高峰期,部分蕉园采收已过半。
产量与质量: 今年香蕉整体产量较为理想。调研点数据显示,如美呈农业邓柳基地的宝岛蕉,一代蕉株产约22.5公斤,二代蕉可达28公斤以上,果穗把形整齐、洁净度好,显示出良好的品种特性和栽培管理水平。
技术应用: 部分基地积极应用新技术装备提升效率,如美呈农业邓柳基地、群润农业儒浩基地均引入的小火车拉运式索道采收装置,有效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采收效率与果品外观品质。

2. 市场行情与价格分析
地头价格: 自国庆节后至调研期间,香蕉地头收购价格持续处于0.6-0.8元/斤的低位区间徘徊,创近年新低。
价格低迷原因分析: “麦德姆”21号台风后7-10天,广东、广西产区均大量抢收台风的倒蕉,饱满度参差不一、损伤严重,导致价格低迷,因此其他受台风影响小、产量质量较好的广西其他产区(如武鸣、隆安、百色)香蕉压货观望,但高温天气加速果指饱满进度,“过肥”蕉果逼迫各产区种植户纷纷放货、集中上市,市场供应量激增,导致地头价难以抬升。
买方市场特征明显: 由于供应充裕,采购商拥有较强议价权,对果品外观质量(如梳形、果指长度、机械损伤、病虫害斑等)要求异常严格,导致采后分级过程中的损耗率增加。在隆安县一基地观察到,一车蕉因外观稍有瑕疵被剔除的次级果高达约1500公斤,造成了直接经济损失巨大。

采收包装成本上升: 因上市高峰期出货集中,包装用工紧张,导致包装工资显著上涨。调研了解到,包装一辆载重2.5万公斤货车的费用已由5000元上涨至7000元,增幅达40%,还经常找不到人,直接增加了产地端的运营成本。
市场趋势预测:
据与多个生产基地销售负责人交流研判,普遍认为当前低价态势主要受“肥蕉”集中上市影响。预计待此部分蕉果在未来约一周时间内基本消化完毕后,加上第一场冷空气已经于20日到达广西,延长出货时间,市场总供给压力将有所缓解,价格将有较大回升。

3. 应对措施与积极因素
采后处理与增值: 部分基地通过将采后剔除的单果进行二次分级、包装,尝试开拓差异化销售渠道,以期挽回部分损失。

仓储与错峰销售: 具备条件的基地利用冷库设施进行短期贮藏,旨在避开当前价格低谷,等待市场回暖,待市场行情好转时再行销售。合理的贮藏期为销售赢得了主动权。
气候条件变化: 10月20日后广西地区气温明显下降,此气候条件有利于减缓香蕉成熟速度,为市场调节提供了宝贵窗口期,为产区合理安排上市节奏提供了缓冲时间,有助于缓解短期内市场的过度拥挤。
4.小结:
当前广西香蕉产业正处于年度上市高峰期的关键阶段。受供给集中、“肥蕉”占比高、劳动力成本骤增及买方市场压制等多重因素影响,地头收购价格持续低迷,生产者效益普遍承压。然而,部分基地通过应用先进装备、优化采后处理、利用冷链仓储调节上市节奏等措施,展现出提升产业韧性与效益的潜力。随着“肥蕉”高峰过去及气候条件变化,市场供需关系有望在未来一周左右得到改善。
建议:
加强采前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着力提升果品均匀度和外观商品性,减少“肥蕉”和次级果比例。积极推广应用索道、小轨道等省力化采收装备,以及采后商品化处理设施,降低人工依赖与损耗。合理规划种植与留蕾时间,尝试错峰上市,或通过合作组织协调区域上市节奏,避免过度集中。建立产销信息平台,增强市场信息获取能力,结合冷库等设施,灵活制定销售策略。
内容编辑: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571101)
电话:0898-66986419 传真:0898-66986419
E-mail:china_banana2008@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