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至5日,国家香蕉(芒果)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站长邹瑜研究员带领团队成员赵明赴海南儋州,与儋州综合试验站、栽培生理岗位团队开展体系工作现场对接与深度交流。此次对接旨在强化体系内协作,学习先进经验,共同推动香蕉产业技术创新与发展。
团队首先前往由栽培生理岗位与南宁站合作建立的杂交育种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在栽培生理岗位团队李凯老师、儋州综合试验站站长魏守兴研究员及成员程世敏、赵增贤的陪同下,邹瑜站长一行冒着细雨,细致考察了基地内40余份香蕉杂交后代材料的田间生长表现。李凯老师详细介绍了其对这批杂交后代材料实施的精细化田间管理措施,确保了材料在复杂天气条件下的良好生长状态,为精准评估奠定了基础。得益于李凯老师扎实的田间管理和程世敏老师细致的数据采集工作,南宁站团队高效获取了关于材料生长特性的关键一手数据,这些宝贵信息为后续试验方案的优化调整和优异材料的筛选提供了直接依据。
图1 南宁站邹瑜研究员、儋州站魏守兴研究员、栽培生理岗李凯老师冒雨考察杂交后代材料
团队重点考察了栽培生理岗位的宝岛蕉核心示范基地及“蕉-胶间作”栽培模式试验现场。时值宝岛蕉采收高峰期,尽管高温高湿天气对果品外观清洁度造成一定影响,但凭借其卓越的内在品质,“两院香蕉”品牌依然保持海南市场最高价位,凸显了品质优势与品牌价值。在示范基地,李凯老师详细介绍了旨在优化光能利用与机械化应用的宽窄行种植试验,以及探索土地高效利用与生态效益协同的“蕉-胶间作”模式试验。南宁站团队对这些体系内孵化的新技术新模式的显著成效深受鼓舞。
图2 调研宝岛蕉采收和“蕉-胶间作”栽培模式试验现场
交流期间,团队还参观了王卓研究员位于儋州的香蕉化学诱变材料种植试验点。王卓研究员介绍了诱变技术流程、诱变群体的构建策略以及从中筛选获得的一批具有应用前景的优异材料。这些宝贵资源令南宁站团队印象深刻,将持续密切关注其后续评价与应用潜力。
此次儋州之行,南宁综合试验站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观摩示范基地、交流前沿技术,在香蕉杂交育种、高效栽培模式探索及新种质创制等方面获得了宝贵经验与知识。邹瑜站长表示,未来将充分借鉴儋州站与栽培生理岗位的先进经验,紧密结合南宁站实际,深化双方在资源共享、技术攻关及示范推广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共同为提升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创新效能、服务产业提质增效贡献力量。
内容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