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香蕉(芒果)产业技术体系公众号收到《中国新闻周刊》来信,咨询“为何大型商超难觅国产香蕉踪影”的问题。针对这一社会关切,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谢江辉高度重视,立即指示种苗扩繁与生产技术岗位、产业经济岗位等专家对接媒体,深入剖析现象成因,科普香蕉产业链现状,展现体系服务产业的广谱性与技术支撑作用。
据种苗扩繁与生产技术岗位科学家李小泉和产业技术岗位科学家王芳解释,国产香蕉在大型商超占比偏低是市场选择、物流成本、品牌认知等多因素叠加的结果:
1.进口香蕉规模优势明显:东南亚国家凭借规模化种植和较低人力成本,形成价格竞争力,且国际品牌供应链成熟,商超采购渠道稳定;
2.保鲜与运输挑战:国产香蕉主产区(如云南、海南)距离北方消费市场较远,长途运输对保鲜技术要求高,部分中小种植户难以匹配商超标准;
3.消费认知差异:进口香蕉品牌化运营早,消费者对其外观一致性认可度高,而国产香蕉多样品种的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
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始终以问题为导向,针对产业痛点开展全链条技术攻关:
1.采后保鲜技术突破:研发新型包装材料和冷链方案,延长国产香蕉货架期;
2.品种结构优化:推广抗病性强、风味佳的本土品种,提升市场差异化竞争力;
3.产销对接服务:联合电商平台与社区团购渠道,推动国产优质香蕉直达消费者,缩短流通环节。
王芳副研究员指出,随着国内标准化种植水平提升和品牌建设加速,国产香蕉正逐步夺回市场话语权:“我们已在海南、广东等地建立示范基地,通过‘体系+企业+合作社’模式推动品质升级。下一步将加强消费者教育,让公众了解国产香蕉的‘新鲜度优势’和品种多样性。”
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将持续发挥产学研协同优势,为产业短板提供“靶向解决方案”,助力国产香蕉从“田间主导”向“全链条共赢”转型。公众可通过关注体系公众号获取更多香蕉科普资讯与技术动态。
《中国新闻周刊》报道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wmQTN9Jpw8_ZVezLdoza8A
内容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