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动态
    副产物综合利用岗位在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发表科研成果
    时间: 2025年06月03日 来源:孙健、易萍

近日,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副产物综合利用岗位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中科院农林科学一区TopIF=6.4)上发表了题为Dynamic analysis of fungal community and metabolome associated with postharvest diseases in banana peel under natural condition的研究论文。

香蕉是全球第四大重要收获作物,仅次于水稻、小麦和玉米。由于生理变化、果肉软化以及微生物入侵等因素的影响,香蕉在采后运输和销售过程中的损失率居高不下。真菌感染是导致香蕉采后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一些关键真菌如Colletotrichum musae等,会导致香蕉在采后阶段出现严重的腐烂现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分析了香蕉采后在自然贮藏条件下其果皮的真菌群落结构以及代谢组变化,揭示了香蕉采后不同阶段的真菌菌落动态和代谢物变化规律。研究发现,Ascomycota是优势菌门,其次为Basidiomycota。在不同采后阶段,真菌群落的组成和相对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NeocucurbitariaJ2J3阶段相对丰度较高,而NigrosporaCladosporiumJ4阶段是优势属;到J5阶段,ColletotrichumGolubeviaMoesziomycesAcremoniumNeopyrenochaetaPenicillium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其他阶段。通过比较相邻采后阶段的代谢物差异,发现J3J4之间差异代谢物数量最多,达到59种,主要涉及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膜转运相关途径;而J4J5之间有51种差异代谢物,主要富集在次级代谢物合成相关途径。此外,profile 19中的代谢物在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途径中显著富集最后,相互作用网络显示ColletotrichumNigrospora与大多数差异代谢物显著正相关,这表明它们可能通过调节代谢物水平来促进病害的发生。特别是myo-inositol,它可能被Colletotrichum利用作为碳源和肌醇磷酸的前体,从而促进炭疽病的发展。本研究对于增强我们对采后阶段与病害相关的真菌群落和代谢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为香蕉保鲜策略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该论文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副产物综合利用岗位科学家孙健研究员和团队成员李丽研究员共同担任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72784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1)等项目资助

 

原文连接:https://doi.org/10.1016/j.postharvbio.2024.113384


image.png

内容编辑:
 

  • 地址:海南省海口市城西学院路4号(571101)
  • 电话:0898-66986419 传真:0898-66986419
  • E-mail:china_banana2008@vip.163.com
  • Copyright © 国家香蕉产业体系平台 琼ICP备13000117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