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1日,国家香蕉产业技术体系保鲜与贮运岗位专家陆旺金教授与果园生产机械化岗位专家徐兴博士在湛江综合试验站站长胡会刚研究员的陪同下来到雷州幸福农场香蕉采摘现场,了解香蕉采后保鲜和蕉园机械使用情况,并现场为蕉园技术人员提供了技术指导。
探讨香蕉采后保鲜技术
陆旺金教授专注于香蕉的采后保鲜技术,在调研中详细考察了香蕉采收后的运输和处理流程。采收后的香蕉通过电力索道被高效地运送至清洗池并分类,蕉果按照品质被分为三类:优选果、成熟度较高的果和废果。
优选果经过清水一次清洁、清水冲刷二次清洁,再通过杀菌剂溶液喷洒消毒、沥干、风干等步骤处理,最终果实装箱并上运输车,转运至销售地。
成熟度高的果则采用切割留少许果柄、单独果指处理,经过清洁和杀菌剂溶液浸泡消毒后装箱,并通过抽空塑料袋包装,再入冷库贮藏。
废果指那些有明显损伤或腐烂的果实,不适合作为商品流通,需进行废弃处理。
陆教授还通过与一线技术人员交流,进一步了解了采前管理的基本情况。针对提高香蕉商品率提出了改进建议,如在果指张开、蕉花变灰时进行适时的抹花和疏果操作;根据贮运期长短和季节确定香蕉的适当采收饱满度;特别强调了低温冷链物流在贮藏运输中的重要性,并指出在条件不具备时,灵活使用常温物流也是可行的。
机械无损采收的优化与发展
徐兴博士则对香蕉采收的机械化进行了调研。他指出,蕉园的机械无伤采收在提升工作效率、减少损耗上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该基地已部分使用索道、采收车和轮背车等工具来避免蕉果在采收过程中的机械损伤,实现了全程无落地操作。并针对目前蕉园索道运输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提出了改进意见。由于索道距离蕉园较远,影响了采收效率。徐博士详细指出,一个面积为100亩的蕉园,索道长度应约为680米,支架高2.3米、宽1.2米,支架间距2.5米,配备50个滑轮,以钢筋作轨道,电力推动装置作为动力,能在确保香蕉运输效率的同时,减少掉线率至0.5%。每次索道可同时连动10串香蕉,索道设计需根据蕉园的地势、地形和面积进行灵活布局,以实现最佳的采收和运输效率。
通过此次调研,陆旺金教授和徐兴博士不仅为湛江蕉园带来了科学有效的技术指导,也为推动香蕉产业的机械化、标准化和香蕉保鲜提供了新方向。
内容编辑: